为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的政策要求,广东农信坚持“人力、财力、科技力” 三力齐发,精准支持“三资”平台建设,助力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全流程纳入数字化轨道。截至2025年6月末,开立“三资”管理账户19万个,覆盖全辖95%的集体经济组织,助力农村集体“三资”全程动态监管。
人力聚能激活基层治理“一池春水”
践行“勤劳金融”理念,强化顶层设计,成立“三资”平台工作小组,高效推进“农村三资管理平台”金融服务。一是强化合作精准对接,全力保障“三资”平台系统上线。对接协调市、县、镇政府和各级农业农村局、财政局,配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做好赋码换证、开户建档、系统录入,全力保障“三资”平台系统上线,实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金100%线上监管,同步推出免收结算账户信息变更费、管理费、短信通知服务费等多项优惠政策。二是突出基层需求导向。以“金融顾问”角色,协助完善农村集体账户管理。安排专人跟进“三资”平台对接培训,及时做好征地补偿、资产拍卖、新农村建设等资金归集服务。协助中山市建立平台账户开立、变更层级审批机制,实现农村集体账户规范化和标准化管理,有效防止账外账户,累计清理核实集体资产11.53万宗、集体物业约3000万平方米,规范经济合同19.83万份,构建全市统一的“三资”数据资源池。三是打通服务“末梢神经”。贯彻落实“1+N”派驻模式,通过“内聘+外聘”方式,向全省1.09万个行政村(街道)派驻金融特派员共2.76万名,以“三资”平台为抓手,走村入户向群众普及金融知识,担任金融宣传员角色,持续强化“三农”领域的金融供给。
财力赋能打通“三资”管理“主大动脉”
积极协助“三资”平台建设,推进农村“三资”规范化管理。一是筑牢集体资金“安全网”。聚焦农村集体资金线下支付结算“支付单证复杂、审批流程繁琐、频繁跑银行、监督管理难”等痛点,搭建了“银农直联”支付方式,将农村财务监控系统接入数据大集中业务系统,支持平台直接进行资金支付审批划转、批量代发、银行对账等多场景应用。同时,建立“线上指令+线下监管”全流程大额资金支出监管模式,使支付行为全过程留痕,让每一笔大额交易都在智能监管下规范运行,从源头上杜绝管理漏洞。二是打造价值转化“加速器”。指导辖内农商银行接入集体资产网上交易系统,承办集体资产网上交易产生的相关金融业务,有效帮助农村集体盘活资源资产。在湛江遂溪,网上交易系统大厅整合农村土地、滩涂等资源,引入市场化竞价机制,解决土地分包、滩涂承包存在价格不透明、交易效率低等问题,通过平台公开挂牌交易,实现平均溢价19.63%,最高溢价1116%,村集体增收1658万余元,切实让农民和集体享受到资源增值红利。三是搭建线上缴费“直通车”。依托“三资一体化”平台,以资产资源卡片为标识,针对农村集体资产物业的租金、水电费、管理费等费用收缴场景,提供线上缴费、收支管理、对账管理等一站式的综合服务,打破地域、人员和时间限制,实现金融服务“一键式”触达,真正实现“数据多跑腿,群众少跑腿”。
科技释能驱动资源转化“点石成金”
依托“三资”平台,创新“‘三资’平台+整村授信+农户用信”金融服务模式,播撒县域融资的“及时雨”。一是创新推出“三评”及“三定”批量授信普调准入。紧扣评村组、评产业、评农户,做好定额度、定对象、定激励,有效反映客户的实际情况和风险水平,灵活匹配满足农户资金需求。在菠萝主产区湛江徐闻县曲界镇张畴村委会,村民主业是种植菠萝,户均面积13.57亩,菠萝种植成本约6000元/亩,广东农信评定村民平均产业需求额度为4万元,再根据农户评分情况分别给予授信。二是创新推出“村组资产信用锚定”机制。将行政村按“资产规模+产业潜力+资金流动性”三维指标动态分级,构建“一村一策”信用评估模型,使惠农贷的额度更贴近农户所需。截至6月末,已经使用该模式进行农户批量授信4.79户,授信金额11.15万元,签约用信699户,贷款余额3120万元。三是创新推出“粤农交”平台交易贷。为促进农村产权交易线上化、公开化、规范化,创新探索“资产流转、平台交易、银行贷款”业务模式。如清远市新成立的某农业投资发展公司通过“粤农交”平台竞拍、租赁农用地,需缴纳年租金78万元,因缺乏足值抵押物遇到资金难题。广东农信充分调查、分析该公司项目营收、利润等因素,以“粤农交”平台交易贷产品向其授信78万元,用于支付首年租金,激活农村集体资产新活力。
来源:广东银行同业公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