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赋能乡村振兴的东源模式 ——东源农商银行服务三农实践报告
2025-11-28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与“十五五”规划谋划的关键交汇点,《广东农信系统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明确提出,要深入学习贯彻创新驱动、区域协调、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东源农商银行坚守“扎根县域、服务三农”的金融主力军定位,以“惠农富商”为核心使命,紧扣乡村振兴战略部署,通过战略锚定、产品创新、服务延伸、协同聚力的多维实践,持续提升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可得性与精准度。截至2025年10月末,东源农商银行涉农贷款余额达57.57亿元;整村授信覆盖258个行政村,累计授信户数(含预授信)19.4万户、授信金额(含预授信)39.48亿元,为农村产业升级、农民增收致富、乡村治理提质注入强劲金融动能,探索出一条独具县域特色的乡村振兴赋能路径——“东源模式”。
一、时代背景:农村金融的使命担当与实践方位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农村金融作为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促进共同富裕的核心支撑,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过去五年,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在服务乡村振兴中筑牢“主力军”根基,但面对城乡经济转型提速、金融科技深度渗透、普惠金融需求多元化升级的新形势,也面临着服务适配性不足、资源配置不均的新挑战。 作为地方法人银行,东源农商银行深刻把握“服务乡村振兴既是政治责任,更是发展根基”的核心逻辑,始终坚守“服务三农”初心,聚焦农村产业发展、农民生产生活、乡村治理提升三大重点领域,将自身发展战略与乡村振兴大局深度融合,以“精准滴灌、创新驱动、协同共进”为实践导向,为辖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筑牢金融支撑。
二、实施路径与实践成效:四维发力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一)战略锚定:坚守支农本源,筑牢金融赋能根基。东源农商银行将服务乡村振兴作为核心战略,构建“全链条覆盖、多维度赋能”的金融服务体系。一方面优化金融供给结构,将信贷资源重点向农业现代化、乡村产业融合、绿色生态农业等关键领域倾斜;另一方面强化政策落地保障,通过调整绩效考核指标、完善激励机制,引导信贷资源持续向“三农”和小微企业聚集。截至2025年10月末,东源农商银行农户经营性贷款余额20.58亿元、农村企业贷款余额2.92亿元,精准激活农村市场主体活力,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二)产品创新:锚定产业需求,破解融资痛点难题。针对农村产业“融资难、担保难”的核心痛点,东源农商银行创新推出“特色产业地图+差异化产品”服务模式。通过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全景式调研,精准绘制县域农业产业地图,锁定茶叶、板栗、生猪养殖、文旅民宿等重点特色产业的融资需求,针对性推出“茶商贷”、“板栗贷”、“真猪贷”、“文宿贷”等系列普惠信贷产品,并搭建“总行政银对接+支行银企调研+专项产品匹配”三级联动机制,实现产业需求与金融供给的精准对接。
其中,“真猪贷”以生猪活体抵押突破传统信贷限制,为肩负着推动灯塔农高区生猪产业集群转型升级重要使命的灯塔盆地某企业量身定制综合金融服务方案,通过提供1600万元专项信贷支持,助力打造数字化养殖示范基地;“文宿贷”精准对接黄村、康禾等镇温泉民宿产业需求,首笔贷款便解决某温 泉旅游开发公司基础设施升级的资金缺口,助力乡村文旅产业提质;“板栗贷”通过船塘支行与板栗协会联动,在产品推介会上为多家会员单位定制融资方案,推动绿色金融与特色农业深度融合。
(三)服务延伸:深耕“户户通”工程,打通便民服务末梢。以“农村金融(普惠)户户通”工程为抓手,东源农商银行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服务体系,切实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一是实现“整村授信”全覆盖。2025年第三季度完成258个行政村整村授信协议续签,授信金额达39.48亿元,其中灯塔支行针对13个行政村实施“普遍支持+重点倾斜”策略,基础授信300万元、特色产业村最高授信900万元,实现广泛覆盖与精准滴灌的有机统一。二是科技赋能服务升级。累计投放“粤智助”一体机280部,覆盖率达100%;派驻金融特派员330人(含行内43人、外聘287人),实现行政村服务全覆盖;大力推广手机银行等线上渠道,满足村民小额存取、贷款申请等高频需求,有效弥补物理网点服务半径不足的短板。三是厚植“勤劳金融”文化。客户经理常态化“走村入户”,在摸清农户资产状况、精准对接需求的同时,开展金融知识普及与信用文化培育,构建健康可持续的农村金融生态。
(四)协同聚力:深化政银企联动,构建多元服务生态。东源农商银行突破传统合作模式,通过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双向发力,打造“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协同服务机制。2025年9月,与东源县政府签署为期五年的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未来5年计划提供100亿元信贷支持,重点投向县域重大基建、战略性新兴产业、绿色生态及乡村振兴等领域;联合农高区管委会、农业农村局举办“政银企融资对接会”,为30家农高区企业提供2.95亿元授信,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在绿色金融领域,船塘支行挂牌成立东源县首家“绿色支行”,向板栗协会、茶叶协会授予1亿元专项授信,2025年累计发放绿色贷款8475万元,助力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高效转化。
三、经验启示:“东源模式”的核心要义与推广价值
东源农商银行的实践探索,为农村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
(一)坚持支农本源是根本前提。农村金融机构必须将自身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度绑定,秉持“需求驱动、问题导向”的服务逻辑,通过信贷结构优化、资源精准配置,确保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到乡村振兴的重点领域与薄弱环节,为乡村全面发展筑牢金融根基。
(二)产业导向创新是核心抓手。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而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一直是制约农村产业发展的“拦路虎”。以痛点作为突破口,产品部门精准匹配需求进行研发迭代,形成“调研-研发-落地-优化”的闭环体系,用差异化定制产品破解“抵押物不足、适配性差”难题,为农村金融产品创新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路径。
(三)协同下沉服务是重要支撑。乡村振兴是系统工程,需多方合力、协同推进。一方面,通过政银战略合作、银担银保联动、银企精准对接及“户户通”工程的有机结合,实现金融资源与政策资源的高效整合。另一方面,线下依托物理网点、助农服务站、移动服营销等载体,线上搭建手机银行、户户通小程序等数字化服务平台,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服务网络,既延伸了服务触达半径,又保障了服务精准度与覆盖面。
(四)培育信用生态是长效保障。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既要解一时之困,更要谋长远之策。以“勤劳金融”文化为引领,推动客户经理下沉一线,做到不仅是提供信贷服务的“金融专员”,更是普及金融知识、培育信用意识的“宣传员”。同时,将信用评价与生产经营、勤劳致富情况挂钩,建立健全农村信用评价体系,让信用成为农村群众的“无形资产”与“融资名片”,从而实现了金融服务与乡村治理的同频共振、良性互动,为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长效保障。
结语
东源农商银行的实践,是农村金融机构扎根乡土、服务振兴的生动缩影。通过战略锚定明方向、产品创新破难题、服务延伸提质效、协同聚力强支撑,东源农商银行探索出一条“精准、高效、可持续”的金融赋能路径,为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面向“十五五”规划新征程,东源农商银行将持续深化“东源模式”实践,以更精准的金融供给、更优质的服务体验、更广泛的协同合作,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在服务“三农”的广阔天地中书写更加精彩的发展篇章。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农村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