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平农商银行立足于高质量发展,牢牢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扎实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全面搭建多层次、广覆盖、多样化、可持续的“五篇大文章”服务体系,坚定不移走勤劳金融发展之路。
聚力发展科技金融,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发展科技金融,可以推进科技发展,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意义重大。开平农商银行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成立了开平市第一家科技支行,配备“科技贷”专属信贷产品,持续加大金融资源投入,不断强化对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初创期、成长期和成熟期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截至2025年9月末,累计为127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发放贷款资金35.7亿元,有效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针对科技型企业发展过程中“无资金、无抵押、无资产”的“卡脖子”问题,积极打通知识产权融资服务全链条,通过入企调研、召开座谈会、实施“一企一策”、专人申请核查等措施,拓宽知识产权融资服务模式,目前已经为科技型企业发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3.07亿元。
聚力发展绿色金融,推动绿色经济快速发展。绿色金融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开平农商银行积极响应国家绿色发展战略,专门制定绿色信贷风险管理指引,优化绿色金融产品,完善绿色贷款利率定价机制,加强对绿色产业项目的筛选标准、评估决策流程以及贷后管理的规范,对于节能环保不达标且整改无望的企业及“两高一剩”限制行业实行“一票否决”, 引导更多绿色金融资源投向低碳转型及绿色发展领域。在此基础上,开平农商银行加强绿色信贷考核指标设置,将绿色信贷指标纳入绩效考核评价中,明确绿色信贷业务的尽职免责规定,为发展绿色信贷业务免除后顾之忧。截至2025年9月末,累计发放的绿色贷款余额2.9亿元,有效促进环保、新能源等绿色产业发展。
聚力发展普惠金融,推动共同富裕逐步提升。普惠金融是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质保障。开平农商银行立足本土,始终坚守做小做散的初心,专设普惠金融部,普惠金融部下设乡村振兴中心及小微贷款审批中心,以“农村金融(普惠)户户通”项目为抓手,在全市范围内进行客户信息采集建档共6万余户,建档率100%,创建228条“信用村”,“整村授信”金额18.48亿元,推动金融活水流向千家万户。截至2025年9月末,开平农商银行普惠型贷款贷款余额102.93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48.2%。此外,开平农商银行制定《开平农商银行结对支持镇村经济发展工作方案》,成立结对支持镇村经济发展工作小组,与长沙、水口、大沙、赤水政府结对共建,打造金融服务银团,截至2025年9月末,支持长沙街道、水口镇、大沙镇、赤水镇贷款余额34.01亿元。
聚力发展养老金融,推动“银龄关爱”抵达人心。实现养老服务可持续,需要充分发挥养老金融的基础性作用。开平农商银行积极响应国家关于支持养老金融的政策要求,全面丰富“适老”的金融服务体系,满足日益多元化的养老金融需求。一方面,根据老年人的需求和特点,持续完善网点服务设施,专设无障碍通道、爱心窗口、服务专区,配备轮椅、拐杖、放大镜、老花镜、医药应急箱、服务小推车等长者特色服务设施,升级“适老”服务环境,并推出手机银行关爱版,对常用功能的页面进行调整与优化,增加放大界面字体、语音输入、简约操作界面等功能,提升长者线上金融服务体验。另一方面, 加强与政府、养老产业企业多方协力合作,积极对接地方重点养老产业项目,截至2025年9月末,累计发放1.75亿元贷款资金支持健康产业、养老产业和银发经济,努力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聚力发展数字金融,推动金融服务提质增效。数字金融作为新兴金融业态,对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开平农商银行致力于构建完善的数字信用体系,不断拓展业务领域,打造数字金融发展新格局。在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方面,积极引入并应用“粤信融”和中征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实现银企精准对接。显著提高了企业的融资效率,有效促进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同时,着眼于小微企业在地方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利用大数据技术辅助风险控制措施,成功打造出“悦农小微贷”数字化信用产品体系,实现贷款审批流程线上化、自动化,截至2025年9月末,“悦农小微贷”贷款余额3.9亿元,惠及了1082名小微企业客户,为地方经济发展积蓄强劲动能。
开平农商银行将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持续落实“五篇大文章”决策部署,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强化金融资源投放,推动政策落地、服务触达,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水平,全面赋能能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